致敬长津湖,印度抢拍“抗中神剧”,中国为何不拍中印战争大片?

发布时间:2023-10-01 20:19|栏目: 钓鱼百科 |浏览次数:

中印第13轮军长级会谈,中方苦口婆心,参加谈判的解放军谈判干部太难了,他们面对的是印度人,出了名的言而无信、出尔反尔,说过就反悔。

更不可思议的是印方居然倒打一耙,指责中方“试图违反双边协议,单方面改变现状”。

解放军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也毫不客气,直接指出,印方“仍坚持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,为谈判增加了困难。中方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意志坚定不移,希望印方不要误判形势,珍惜当前中印边境地区来之不易的局面”。

“不切实际”,这四个字,是对印军能力不足和道义赤字的蔑视和否定

打开凤凰新闻,查看更多高清图片

我担心的是中印边境的那些事,印度人要拿着他们的版本给国内人去讲,还可能到国际上去讲,搞不好还要告中国的状,告中国以大欺小,恃强凌弱

谁又能保证印度人不会这么做?

两军去年6月在边境爆发流血冲突,也就是加勒万河谷事件

事情过去一年多,印度人有反思、反省吗?

如果有反思的话,那也是在反思他们如何改进、强化自身,才能在下一次面对解放军的时候,取得兵力和斗争的优势

令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,印度人竟然把他们在加勒万河谷,被惩罚得屁滚尿流的那一段,搬上荧幕,拍摄宝莱坞大片《加勒万河谷大捷》

那才叫神剧中的神剧,用夸张、失实、无底线的手法,表现印度军人面对解放军时的“英勇无畏”。

那场冲突,双方均有伤亡。印军20人死亡,70多人受伤。

中国本着维护边界稳定、和平解决分歧的态度,低调处理,还本着人道主义精神,释放所有被俘的印军官兵。

可惜,中方的善意并没有被气急败坏的印度民意所理解。

印度人不惜歪曲事实、用拍神剧的方式,炒作民族主义情绪。

丧事喜办的本事,谁能比印度人更牛?

剧中,印军气势如虹,面对大石头,勇敢冲锋。

印军士兵每人都是功夫高手,能以一当十。剧中的叙事就变为解放军以多欺少,手拿棍棒,粗暴野蛮。

而印军士兵就算手无寸铁,也浴血奋战,誓死不退。

剧终必须有高潮,印军获得加勒万河谷大捷,还“生擒”解放军指战员。

可以想见,当印度观众看到这部电影时,有多么狂欢。

这解释了宝莱坞国家为什么总能“打赢”对中国的战争

有了这么打鸡血的神剧,印军前线的边境部队就做不回正常人了,不论是在实控线还是在谈判桌前,都必须不能输,否则民众对他们无所不能的形象就会瞬间崩塌。

所以,我们看到,在最新一轮的军长级会谈中,印方开始耍赖,倒打一耙,“坚持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”。

坚持二字,说明之前印军也是这个德行,已经不是第一天这样。

为了内宣甚至外宣,独辟蹊径,印度人挖空心思拍电影,尽管质量粗糙,但流毒和余毒不可小视。

如果他们拿这种电影去参加国际影展,会怎么样?

就算不为拿奖,也能恶心中国,泼脏水。除了边境和战场,还要在国际叙事上,和中国一较高下。

不管人别人信还是不信,他们把诋毁中国的舆论散播出去,就是某种得逞。

印度之前也拍过反映1962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。

我们的电影在哪里?

到目前为止,我没有看到过公映有关中印边境战争题材的电影。

也许,当年我们从大局出发,不去触碰对方的痛点和软肋,但如果对方自己都不认为是痛点和软肋,甚至认为值得大书特书,试图改写历史、主导叙事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该拍点儿什么?

很多朋友最近都看了《长津湖》,之前有《跨过鸭绿江》等电视剧,更早的有《上甘岭》等等,有些是中国人无比珍视的集体记忆和极其宝贵的精神力量源泉。

我们有所为,有所不为,明白今天的国家力量和形象来之不易。

如果说,以前我们没拍中印战争的影视作品,有国际政治上的考虑和意义,到了今天,这种意义并不能换来对方以诚相待,狼与蛇的本性,值得期待改变吗?

面对宝莱坞神剧,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,拍摄关于中印交往的影视作品?

电影要完整揭示中印两国边境问题的来龙去脉,目前局面是印度继承英国殖民者对中国蚕食侵略政策的恶果。

特别要用铁一般的事实,说明印度人在不同时期,承诺过什么,有多少次自食其言。

今天的中国,需要这么一部影视作品,拍出人民军队正义、仁义的形象和气质,鼓舞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精神。

如果是单部片,名字就像《长津湖》一样,就叫《加勒万河谷》,醒目、平实。

如果是多集剧,可以叫《平定喜马拉雅》,或者叫《大好河山,寸土不让》。

当然您可能有更好的片名建议。

不为别的,就是为了义正视听,为了还原历史真相,为了不让劣币驱逐良币。(完)

Copyright © 2012-2023 台钓网 版权所有
 备案号:粤ICP备2023033397号